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 还是美国人: 华人地位在哪里

郭怡红(美国) 留美学子 2020-09-14




【留美学子】 第1430期

精英教育  净土文摘

精选经典!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导语


上期【留美学子】发表了 《家世:我消失了父系的渊源》,作者为海外华裔,他娓娓道来的讲述着自己父系那边的传奇身世,以及断裂的父系渊源,令人伤感。其内容也折射了蹉跎岁月里,几代人千万家的影子。


本期刊载海外华裔作者郭怡红的文章,虽然作品已在十年前发表,然而其内涵,至今同样令人深思。

  



著名华裔作家张纯如生前完成了《华人在美国》(The Chinese in America)。  记录了华人在美国历史进程中,做出极大贡献的许多实例。然而, 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至今到底在何方?近几年开始,每年六位数字的留美学子升入美国的高中与大学学府,仅仅来求学? 还是怀揣各自的“美国梦” 寻觅着?



“假如美国与中国交战,你支持哪一方?”


  

八十年代初期,张纯如在伊利诺州读中学时,一位白人同学不含敌意,直截了当地问她:“假如美国和中国之间发生战争,你支持哪一方?”这个问题使她感到为难。张纯如在当地已经居住了十二年,从来没有去过中国大陆或者台湾。第一个问题还没有答案,第二个问题接踵而来:“你会离开美国去中国吗?或是在美国支持中国?”  张纯如已经不记得当时她是如何作答的了,只记得她喃喃的说了些关于和平的话语。那一次难堪的经历,种下了张纯如研究华人在美国移民经历的种子。




  

张纯如在谈到撰写这本书的动因时表示,长久以来,华人的形象被主流媒体严重扭曲,在美国的大众文化中,鲜少见到华人的正面形象。她指出许多我们随处可见的实例:学校的图书馆中陈列着把华人形容为留着爪子一样指甲的怪物的书籍,却找不到关于华人移民史的资料。好莱坞的电影中充斥着谄媚、狡诈、暴力和性玩偶的华人角色。在美国,尽管每六位医师中就有一位是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医师,可在电视、电影中,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就连玩具市场也不愿给亚裔的正面形象留下立足之地。

     

2000年,生产芭比娃娃的公司推出美国未来女总统系列的芭比娃娃,白人、黑人、西裔都包括在内,独独缺了亚裔。公司的理由是顾客只会喜欢穿著亚裔服装的芭比娃娃,不会喜欢亚裔女总统。

  

华人在美国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张纯如感到深深的不安,她把忠实地再现华人在美国的历史视为自己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她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收集资料、采访人物和实地考证,终于把《华人在美国》一书带给了读者。






“如果没有华人的贡献,美国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人们常把华人在美国的早期移民经历称为血泪史。不可否认,像美国黑人的历史一样,它充满了屈辱和血腥。张纯如在书中记载了许多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华工修筑铁路的生动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华人在美国最初的声誉正是由那些筑路的“苦力们”建立起来的。


书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史实:1862年,当中太平洋公司和联合太平洋公司共同修筑横贯美国东西的铁路时,华工参与了从加州开始的西线筑路工程。最初,中太平洋公司雇用了 50名华工,总监工并不看好他们,因为他们太瘦弱,平均身高只有 4英尺 10吋,体重也只有 120磅。不久,公司的管理人员发现,这些华工吃苦耐劳,很有纪律。最后铁路全面开工时,公司总共雇用了几千名华工,整条西线筑路工程几乎都是华工完成的。

  

西线工程要穿过险峻的大山,一些工程师审视了地理环境后认为,按当时的技术条件,要完成这样大的工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华工们在恶劣的条件下,没有开凿穿山隧道所需要的大型机器,就用手动工具,几千年前先人发明的火药也派上了用场,炸石开路。铁路必须经过一段悬崖峭壁,华工们采用开凿长江三峡的古老办法,用绳子把载有人和工具的筐子垂下山崖,在绝壁上打眼放炮。没有华工们的聪明才智和老祖宗传下来的修理地球的经验,这条铁路是难以完工的。


1869年,横贯美国东西两岸的经济大动线终于开通了,这条铁路使西岸与东岸的交通从四到六个月的行程,缩短到只有六天。每一英尺的路轨都饱含着华工们付出的高昂代价,他们经年累月忍受着艰苦的施工和生活条件,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


特别是严冬,气温最冷时降到零下50度。1866年的一场暴风雪曾经把一整队华工埋在雪里,大雪融化后人们发现,这些华工的尸体仍然呈直立的姿态,手里还握着铁镐和铁线。在长达 690英里的西线铁路上,留下了1000多具华工的尸骨。铁路完工后,被运回中国的遗骨就有两万多磅。





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使华人在美国经历了一段最黑暗的时期。张纯如发掘了出华人在那段时期创造出的许多奇迹。


二十世纪初,夏威夷的华人 Chun Afong种植甘蔗致富,成了百万富翁。他的故事使著名作家杰克.伦敦产生灵感,写了一部短篇故事。

居住在旧金山的 Thomas Foon Chew被誉为「芦笋王」,最早开始制作罐装芦笋,他的公司后来发展成全美第三大的罐装食品公司。

Joe Shoong在加州创建了 NationalDollar Store 的连锁店,拥有五十个店面,他的故事曾经登上《时代周刊》,他被称为“最富有、最知名的华裔商人”。



“黄皮肤华裔不是美国人?”


  

张纯如在书中用很多篇幅探讨华人今天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毫无疑问,今天的华人是对美国社会贡献卓著的族群。不幸的是,从 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几十年过去了,美国社会对华人仍然是时而容忍接纳,时而排斥怀疑。尽管华人已经在美国经历了几代人的繁衍,却仍然被许多人视为“外国人”。



  

书中列举的许多实例都是我们在美华人的共同经历。很多人都有过被当面辱为“从哪里来,滚回哪里去”的痛苦经历。我本人不久前就亲眼目睹过。我到邮局寄杂志,一位男子因不满一位华裔女士补填表格后又回到服务窗口而破口大骂,并粗暴地大声叫:“滚回中国去!”等候的队伍中,一位华裔男子看不过去,责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叫骂的男子说:“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华裔男子接着问:“你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叫骂的男子自知理屈,不吭声了。其实,哪一位美国人能够毫不脸红地说,他或她的祖先不是移民到美国来的呢?

  

书中引述了这样一段故事,读罢令人感慨万分:1999年 6月,一位美国空军华裔军官 Ted Lieu投书《华盛顿邮报》,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这位华裔军官出生于俄亥俄州,曾在加州上大学。在一个颁奖晚宴上,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白人女士问他:“你是中国空军的军官吗?”白人女士的问话,使这位华裔军官吃惊得瞠目结舌,深受刺激。


他身上穿著蓝色的美国空军军服,胸前挂着美国军章和奖章,这一切居然都改变不了这位白人女士“黄皮肤的华裔都不是美国人”的臆断。这位华裔军官最后写到,作为一名美国军人,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会为自己的国家奔赴战场,甚至为国捐躯。如果人们还要质疑,他为之而战的国家到底是哪一个国家,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对许多华人来说,成功和失败具有相同的危险性。华人的成功常会被白人视为一种威胁。无论你多么成功,都逃避不了身份认同的困扰。



  

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三十年代来美国求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参与美国的火箭研究,是建立太空研究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五十年代初,在麦卡希主义的红色恐怖下,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的钱学森被怀疑为共党分子,被美国政府软禁长达五年之久。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回到中国,投身于中国的导弹研究,使中国的火箭飞弹研究加速了至少二十年,美国学者把这一事件称为「美国政府所犯下的最愚蠢的错误」。张纯如的处女作《蚕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 就是关于钱学森如何为美国的火箭研究做出贡献,如何被美国政府拘押,最后又如何离开美国的。

  

张纯如亲身采访了许多杰出华人,他们成功的背后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经历。著名建筑设计师林樱曾因设计坐落在华盛顿的美国越战纪念碑而获奖。尽管如此,她的设计还是遭到许多退伍军人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怎么能够让一个“外国人”来设计这座纪念碑?又怎么能够让一个亚裔设计师,为在亚洲战死的美国军人树碑呢?




  

畅销书作家谭恩美写了一部描写两代华人在美生活经历的《喜福会》。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热销了上百万本。当她的故事被推荐到好莱坞时,却遇到了阻力。一位制片人抱怨说,这个故事中“怎么没有美国人?”哥伦比亚公司的一位华裔总裁告诉那位制片人,影片中当然有美国人,只是这些美国人的相貌长得与你的相貌不同罢了。

  

著名花样滑冰选手关颖珊是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并多次代表美国在许多世界比赛中争得过荣誉。在 1998年的奥运会上,关颖珊的得分落居队友李平斯基之后,获得该项目的银牌。美国媒体本应该为美国囊括了两枚奥运奖牌而欢呼,国家广播公司却以大字标题报道:“美国人击败了关颖珊!”。

  

科学家李文和的案件更是让我们记忆犹新。

  

我们不禁要问,美国华人到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种族偏见不可避免的导致我们华人自己对身份认同的困惑。其实,我们也时常会这样问我们自己,“我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这几乎成了每一个在美华人难解的心结。


  

每个华人都有一个“美国梦”


  

读《华人在美国》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开宗明义告诉我们,“从华人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梦就是美国的梦”,他们实现梦想的努力,就是对美国历史的参与。我们没有理由唯唯诺诺,夹着尾巴做人,我们不是生活在别人的家园里。不管人们怎样看待我们,我们都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美国这个大家庭中不容置疑的一名成员。

  

这也正是张纯如撰写《华人在美国》这本书的初衷。她在最后一章中写道:“我抱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当读者合上这本书时,能够把这本书中的故事,看作是真正的美国故事,而不是外国人的故事。”




张纯如简历:


1968年 3月 28日,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1968-1989年,在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城校区随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学的父母亲成长。

1989年,获得伊利诺斯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

1990年,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撰写重要新闻稿。订婚。

1991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和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 (Brett Douglas

)结婚,7月迁往旧金山湾区。

1995年,自由撰稿人,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撰写稿件。冬季,在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前往北京、上海、杭州进行为期六星期的深入调查。

1996年,出版《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

1997年 7月,前往中国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

1997年 12月,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1998年,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

1999年 8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被拍摄电视节目,成为历史探索频道节目专题之一。

2002年 5月 13日,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2002年 8月,儿子克里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 Douglas)出生。

2003年 4月 28日,出版《美国华裔史录》。

2004年 11月 9日,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以手枪自杀身亡。

你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读张纯如新作《华人在美国》(The Chinese in America)


后记


十一月九日,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美国加州饮弹自尽。一个 36岁富有才华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社会及亚裔社区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和震动。人们对她惋惜和哀悼,除了她的正义、勇敢、执着、求实的崇高精神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我们选编了这一组文章,谨以追悼这位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和尊敬的伟大女性。

  

有人把《华人在美国》译成“口述历史”,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口述资料,同时也引用了大量文字史料。它不仅仅是一部口述历史,更确切的说,它是一部纪事史,讲述一百五十多年来华人在美国生存、奋斗、发展、贡献的真实故事,在美国历史的进程中追寻华人从早期的淘金筑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火箭太空科学,到近年的硅谷奇迹所留下的足迹。


郭怡红首发在《彼岸杂志》/2005年01月14日




【留美学子】 已发1429期

精选经典!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近期文章

奥斯卡刚颁发,其中两项很 “特殊”

家世:我消失了父系的渊源

儿女成才的捷径在何方:美国教育家万字箴言

硅谷精英李飞飞-20年前已是女神

爸妈,我想家了!(学生珍贵视频)

美国出生的她笔录下几亿人没有完成的"心路"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